道家的“无为”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
“无为而治”是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思想的精髓,也是我国最早的治国理论,历史上“无为”思想的运用,就曾对维护社会稳定、推动国家繁荣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“无为”可说是一种政治原则,也是一种管理思维或理念,是告诉管理者要言行谨慎,不凭个人意愿对事物发展横加干涉,而是顺应自然规律,避免强作妄为。同时,“无为”还是一种谋略方法,即通过不特别推崇某一事物而避免被投机者投其所好,背离了想推崇某一事物的初衷。
企业文化建设反映了企业对管理和发展的高层次追求,要确保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效,尤其是在能够在基层单位落地生根,道家的“无为而治”思想无疑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。
首先,从无为处行事,不急功近利。“无为”并非是无所作为。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当中,管理人员如果什么事都不做,那还怎么推动企业文化向前发展呢?真正的“无为”应当是寻找规律、研究规律、并遵循规律去有所作为,切忌急功近利、强作妄为。举个例子,员工要识记企业文化理念词条,应当是在深刻理解并感同身受的基础上熟记,如果管理人员急功近利、揠苗助长的强迫员工记忆,经常对记不住的员工给予批评甚至惩罚,整日搞得员工们紧张兮兮,如同惊弓之鸟,那么建设企业文化的初衷就早已南辕北辙,与理想跟目标相去甚远了。这时候,别说是建设新的企业文化了,恐怕原有的和谐也早已破坏殆尽了而不自知。
所以,“为”,并不见得就是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前发展,有些“为”,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些促进作用,但细究起来,则完全是在阻碍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,使原本混乱的地方更加混乱,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。那么,如何从“无为”处行事呢?笔者认为,应当尊重规律,言行谨慎,持经达变。
其次,从无言处说教,要修正己身。要推动企业文化落地生根,说服教育、强行灌输都不是最好的办法。语言有一定的局限性,听者的立场、修养不同,接收到的信息难免各不相同,只有从无言处说教,使“民不教而自教之”,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。
假如,员工的直接上级珍惜时间、处事谨慎且仁爱爱人,下级员工就会照样学样,自觉提高工作效率、养成良好习惯且相互间团结友爱;上级部门在做决定时如果能够体恤基层部门的实际情况,照顾基层员工的情感需求,真正以人为本,基层员工就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态,以企业为家,愿意为企业付出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。良好的企业文化正是在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所形成,可以看成是“无中生有”,而不是通过刻意教化,强迫员工去为之,这便是顺应规律,也就是“道”。
最后,从无私处立德,当成就员工。《老子》原文中说“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;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”老子的这段关于“无私”的论述,正是从阴阳和合的角度分析“私”与“无私”,他认为,圣人能拓宽心量包容一切,把自己的利益抛在脑后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而大家则会因为受到他的恩惠而主动维护他的利益。
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也是如此,管理人员要从无私的角度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从不计较个人得失,他才会受到员工的敬重,使员工因受到恩惠而自觉维护上级和企业的利益,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。
相关资讯
同类文章排行
- 浅议企业展厅的设计要求
- 认识企业的文化 正确掌握企业文化建设方法
- 企业的形象墙设计
- 如何有效开展企业文化建设
-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,要着力在这几个方面
- 品牌理念有什么样的功能?
- 论“亮剑”精神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运用
- 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
- 简述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
- 简述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必要性
最新资讯文章
您的浏览历史
